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在国内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中国的心血管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
vision麻醉眼界订阅号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舒海华教授、麻醉科柴云飞主任医师、心外科重症监护一科行政主任雷黎明教授,参与本次专家访谈活动,分别从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的角度分享心血管外科手术血流动力学管理的经验。
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 心血管外科手术 重要性 维持血流动力学安全稳定的主要措施包括严密的麻醉监测和有效的心功能保护措施。严密监测方面主要是借助各种监护手段,实现多方位、多途径、高精度的监测,尽可能获得更多、更准确、更及时的患者病理生理变化信息,及时做出诊断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有效的心功能保护对保障心脏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至关重要,为此尽量做到手术操作轻柔、准确、迅速,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综合使用多种心肌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心肌损伤,最大可能地避免术后心功能障碍的发生。 心血管外科手术 金标准地位
之血流动力学管理的
手术操作对循环功能干扰明显,常见情况包括损伤出血、心血管解剖变形和心肌损伤等。心脏手术损伤大出血多,术中血容量不足造成循环不稳非常常见。心脏、大血管破裂虽然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将造成剧烈的循环波动,严重危及生命。手术操作造成的心血管解剖结构异常是循环波动的常见原因,包括手术牵拉和压迫造成的心脏和大血管扭曲、血流通道(大血管、流入道和流出道等)机械性梗阻、心脏腔室充盈和排空受限、心脏瓣膜系统变形功能失常等,都可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明显异常。此外,手术切割、牵拉、挤压等会对心肌造成损伤,影响心肌收缩功能而出现循环不稳。此外,体外循环插管、灌注、低温、缺血和心肌保护不良等对心肌造成的损伤也是心脏手术循环不稳的重要原因。麻醉操作不当和麻醉用药对心功能的干扰和抑制同样会对围术期循环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总之,心脏手术期间各种因素对循环功能的干扰可以用“巨大”二字来描述,由此造成的循环不稳定是对麻醉医师巨大的挑战。因此,麻醉医师必须高度重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管理,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全力保障患者安全。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让我们回顾相关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心血管系统,心脏中的血液和氧气在体内各个脏器间循环和流动。从狭义角度来理解,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项目是心率、血压、心腔大小和压力等参数,但是从广义上来理解,血流动力学除了揭示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内部流动,还可以发现血液不同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透过规律发现细胞代谢,甚至脏器功能发生的变化。因此,血流动力学变化不仅引发我们表面看到的心率、血压的变化,也会影响组织脏器的代谢。
从上述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在心血管外科中,手术患者出现血压下降,那么麻醉科医师应当以血流动力学为导向开始思考,从病理生理学基础开始分析。心输出量(CO)降低、体循环阻力(SVR)降低是决定血压降低的两个主要因素,也是低血压最常见的两个原因。在围术期循环监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参数,就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准确地判断低血压的原因、液体治疗的效果,从而选择恰当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确定术后治疗的正确方向,并通过治疗过程中目标值的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治疗策略。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如果心血管外科手术中患者的循环管理不当,当患者进入ICU,重症医学科医师将面临很大的挑战——机械通气时间延长、ICU逗留时间延长、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正如柴云飞主任所言,心血管外科手术需要整个手术团队的协同管理,外科手术操作尽可能轻柔,麻醉和体外循环管理采取必要的心肌保护措施,这样才能加快患者在术后的康复进程,提升康复质量。
在心血管外科手术的整个围术期,手术操作、麻醉管理、体外循环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血流通道、瓣膜和心肌细胞功能。一旦术中发生大出血,还可能增加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的风险。
围术期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管理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可以了解患者血压、心率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循环管理不当,还可能减少全身其他脏器的血液灌注,大大增加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延长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ICU逗留时间等。
之Swan-Ganz导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