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的一种细分领域。手术机器人,即外科医生能够通过远程控制,并通过微小切口精密操作进入患者体内的手术器械,从而辅助外科医生进行微创手术的精密操作型机器人。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出现极大克服了开放手术和传统微创手术的缺点,从而进一步推进微创手术的发展。是当下医疗器械领域关注度最高最火热的一个赛道之一。
笔者对手术机器人进行了浅显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几点思考和疑惑,现将这几点思考和疑惑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如下,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
思考一
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各类文章里的市场估算数值好看的不得了,但是销售盈利业绩却与图表相差甚远,这到底是市场热度没到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沉淀,还是这些估算数值仅仅是抄来抄去传来传去的国外投研机构发表的报告内容,有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当个课题研究的符合国内实情的真实研究数据。
手术机器人技术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如果这项技术在医疗行业中仍然较为新颖,临床应用的数据和实际经验可能相对有限,医生和医院可能对采用这项技术持谨慎态度。
医疗政策、医保支付标准以及医疗体系的组织结构都会对手术机器人的采用产生影响。医疗政策的支持度和医保支付的政策将直接关系到医院是否愿意采购和使用手术机器人。
引入新技术需要医生和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手术机器人。这涉及到一定的培训成本和时间,同时可能会影响市场的推广速度。
手术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格局也会对销售业绩产生影响。如果市场上有多个供应商竞争,价格战可能导致压力,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
临床证据和科学研究对于支持手术机器人技术在特定领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缺乏充分的科学数据可能会影响医生和医院的采用意愿。
手术机器人通常是高成本设备,其采购和维护费用可能是一项重要的投资。医院在决策时会考虑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周期,这会影响他们是否愿意采用这项技术。
思考二
对于复杂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国内也已经卷到了近20家企业了,每家都在宣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就真的解决了卡脖子技术没有专利风险了么?确实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不少核心专利过期或者即将过期,大量的文章也在传来传去,但是这讲的是人家美国专利啊,而且到底哪些核心技术的专利过期了,过期的专利里面又到底哪些是核心技术,这种关键问题怎么国内评论里就哑火了呢?专利可是有地域性的,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的专利情况呢,难道也全过期了,可是直觉外科还在不停的申请专利,人家的专利常青藤战术打的风生水起,国内这成百个还有效的专利难道都没有起实质保护作用么,都规避掉了么?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不等同于完全解决专利风险。虽然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仍需考虑其他企业的专利和可能的侵权问题。专利是一种在特定地域和时间内的独占权利,因此对于国际市场,需要对不同地区的专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有关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专利状况,确实有一些核心专利已经过期或即将过期。这一情况引发了市场上更多企业进入的可能性,但并不代表达芬奇的核心技术不再受到法律保护。关键的是,过期的专利可能仅涉及特定实施方式,而不一定触及整个技术领域。
在考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专利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专利的广度:专利是否覆盖了关键的核心技术,以及这些专利的广度和深度如何。技术的进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技术是否在不断演进,有没有新的专利在覆盖最新技术进展。专利的地域性:达芬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专利布局,以及这些专利在中国是否有效。法律争端:是否存在专利纠纷,以及这些纠纷的结果如何影响市场格局。
中国在医疗器械领域有着不断增长的专利数量,但关键问题在于专利的质量。有些企业可能申请了大量专利,但并不是每一个都是具有实质性保护作用的。此外,专利的审批速度和有效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专利确实是地域性的,因此美国的专利不直接适用于中国市场。企业在中国可能需要申请中国的专利来确保在该地区的专利权。企业的专利战略是关键因素。拥有大量专利并不一定代表强大的专利战略。重要的是,这些专利是否覆盖了关键的核心技术,并能够有效地保护企业免受竞争对手的侵权。虽然专利是创新和技术保护的一种方式,但商业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专利。市场理解、品牌价值、客户关系、营销策略等方面同样至关重要。
思考三
骨科手术机器人更是不得了,国内上市的拟上市的临床的动物实验的在研的加起来可能要过半百,不论是关节还是脊柱手术机器人,动不动就传来要集采的风声,这种过山车般的舆论为什么总是发生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身上,这种舆论的警醒作用难道还不大么?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注册途径已经卷到了同产品比对了,大量厂家都在尝试该路径,你说还有什么秘密可言。但是骨科手术机器人可是精密机械结构和复杂导航路径集一体的高科技产品,这难道不是知识产权高度保护的领域么?国外的手术机器人专利战和商业秘密战,可是有一大半发生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身上,我们国内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就真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了么,这种藏在冰山下的隐患会不会出现什么时候出现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竞争确实异常激烈,众多企业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推广。这可能导致市场上有关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舆论不断涌现,包括产品的性能、临床实验、注册途径等方面。
随着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发展,临床注册途径已经成为众多企业争夺市场的一部分。然而,高科技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尤为复杂,既涉及到专利保护,也包括了商业秘密的保护。虽然企业可能在注册途径上取得进展,但确保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仍然是一项挑战。
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专利战和商业秘密战在国际上是相当激烈的。这是因为这类产品的技术涉及到机械结构、导航路径等多个方面,对于这些核心技术的保护是企业长期竞争的关键。国内企业需要不仅要关注国内市场,还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法律挑战。
高度保护的知识产权领域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潜在的隐患,例如专利的有效性、侵权问题、技术窃取等。企业需要持续关注这些问题,以规遍潜在风险。 舆论的波动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积极的舆论能够推动行业的发展,但过度炒作和负面报道也可能影响市场的信心。企业需要积极沟通,为公众提供准确、透明的信息。
思考四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内卷主战场?对于血管介入机器人,医疗器械行业人士是存在不同认识的,有的专业人士认为血管介入机器人是“脱衣战士”,能够降低手术操作医生的射线暴露,提高手术效率,不过又有专业人士发出不同的声音,认为目前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实际上并不适合我国实情,医生群体对于血管介入机器人的需求并不像宣传里所提及的那么大,而且血管介入类的耗材器械种类繁多,血管介入机器人只能对数量较少的器械进行输送,运用范围有限。但是不管怎么样,不论是切实解放医生群体的好产品也好,还是能够撬动资本讲故事的好产品也罢,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就是这样来了。而且对于血管介入机器人,由于入局者数量目前还未泛滥,专利问题不如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那么复杂,但是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是高度依赖投资的一个赛道,是经不起专利战的,一个专利诉讼,也许就会让投资人对你敬而远之。
有专业人士认为,血管介入机器人能够降低手术操作医生的射线暴露,提高手术效率。这对于医生的职业健康和手术效果的提升都是有益的。
不同专业人士对血管介入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需求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医生群体对血管介入机器人的需求并不如市场宣传所述那么巨大。这可能与我国的医疗体系、医生培训、器械成本等因素有关。
血管介入手术的器械种类繁多,这一点确实是一个挑战。血管介入机器人可能仅适用于数量相对较少的器械,而在处理多样性和复杂性方面存在限制。这使得实际运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制约。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是一个高度依赖投资的赛道,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和投入。同时,虽然目前专利问题相对较简单,但是专利保护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专利问题可能会对企业在这一领域的长期竞争力产生影响。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入局者数量相对较少,市场潜力仍然存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认知的提升,以及医生对于新技术的逐渐接受,这一领域可能迎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
思考五
到底什么是手术机器人?是不是只要有自动化功能能够代替医生解决一些操作就可以叫做手术机器人了。为什么现在动不动就是这手术机器人那手术机器人,好像手术机器人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实际临床上是否真的需要一些“这手术机器人那手术机器人”,这种局面是好事还是坏事,又是什么原因促成的,能否持续健康稳定的持续,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一些传统手术中的局限性,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这些系统可以通过提供三维视觉、手部仪器的更自由的运动、滤除手颤抖等方式来改善手术的效果。一些手术机器人还具有远程操作功能,使得医生可以在远距离执行手术,这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非常有用。
然而,手术机器人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手术,它们通常用于需要高精度和微创技术的操作,比如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妇科手术和心脏手术等。对于一些常规手术,传统的方法仍然是安全而有效的选择。
思考六
手术机器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毫不客气的讲,手术机器人厂商一定会卯足劲的争取医疗器械的绿色通道途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手术机器人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那么众多手术机器人会不会在争取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赛道上展开竞争卷来卷去,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
随着手术机器人行业的不断发展,厂商很可能会积极争取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由于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激烈,这可能导致许多厂商纷纷提交申请,争夺创新医疗器械的绿色通道。
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通常注重技术创新和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提升。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厂商需要展示其产品相对于传统手术或其他治疗方式的创新性、技术差异和疗效提升。
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旨在加速创新医疗器械的上市过程,但也要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手术机器人厂商可能会面临审查时间的挑战,因为审查过程仍然需要充分评估技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
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可能为手术机器人厂商提供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然而,良好的专利保护仍然是确保技术创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厂商需要密切关注专利战略,以确保在竞争中保护自己的技术。